高考状元难成杰出人才 过度热炒被捧杀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过去,各种高考状元又要粉墨登场,不单是在学校张贴状元榜,许多媒体也不吝版面深挖细耕,社会上种种表彰纷至沓来,学校、家长、孩子乃至社会都在围着状元转。可见持续上千年中国状元情结依然很红火,金榜题名,状元及第,一登龙门便身价百倍,可以立马改写省志、县志、族谱、家谱,足以辉映千秋。
可是这样把最高分获得者塑造成学生中的明星做法也引起许多人的质疑。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恢复高考30多年来,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状元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在目前我国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身影”。那么如何看待高考状元?如何看待高考体制?
高考不是一劳永逸
今年的高考已经结束,新一轮的“状元”热甚至“状元”秀估计又将再度热闹登场。
“状元”热有着诸多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从古之“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金榜题名时的功成名就,到高考状元被社会热捧、被众多大学抢着录取,高考“状元”似乎已然是满腹经纶、社会顶尖人才无疑。
诚然,高考状元有着或多或少的特点和优势,如更高的智商,学习勤奋,知识基础扎实,等等。不过,在应试教育体系下的高考,状元的出现其实也存在某些偶然因素,如临场发挥好、记忆力强(甚至是死记硬背能力强)、押题准确等。事实上,与状元的高考分数接近的人非常多,区区一分几分的差距说明不了多少问题。何况,每年的状元人数很多,含金量并不高,如国家、地区、省份和县级状元,如总分和单科状元等。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经济、技术、文化、政治日益多元发展的现代社会其实远不止三百六十行,“状元”更是层出不穷,高考状元只能占其中的极小比例。重要的是,除了高考状元,更多的行业(或称职业)状元体现的是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工作业绩、职业成就而非一次考试的分数。
有关机构和人士对多年来高考状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和业绩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多数高考状元在职场上的业绩与在考场上的成绩大相径庭,成为职场状元的往往不是状元,高考状元难以成为职场状元和社会各界的顶尖人才。因此,高考状元并不必然成为职场状元,没必要过高看待,更不应惊为天人。
高考状元的职场表现不佳,究其原因,无外乎几个方面。智力过度、提前开发而后劲不足;只重分数不重实践能力导致“有学无术”;被各界吹捧、追逐以致忘乎所以而不求上进,最终被“捧杀”;脱离实际、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大学“精英”教育模式的缺陷及其失败;社会、家庭及自身过高期望值的压力下的不堪重负,等等。
因此,高考状元的高分数只是说明有了继续学习和职业发展的一定基础而已,离成为职场状元的距离其实很远,更遑论顶尖人才了。要成为职场状元、顶尖人才,除了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等的改革,更需要状元们在专业学习基础上,根据职业选择,全面学习、把握、追踪、研究新知识和新理论,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水平,注重实践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以创新助力职场。更重要的是,高考不是一劳永逸,只有持续的努力和付出才可能成为职场状元、顶尖人才。
应试机器成不了大师级杰出人才
以大学“去行政化”改革轰动教育界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最近又出惊人之语,他说:“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原以为他此番出言不逊,一定会招致全国教师的口诛笔伐,没想到从高校到媒体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缄默,或许他们都有想批、想骂的冲动,但谁都没有挺身而出的勇气与底气。因为他们最清楚自己这些年亲手拼装的流水线产品都是什么样的货色!包括被清华、北大争相哄抢的文理状元们,都被塑造成了高分低能的应试机器,注定成不了大师级的杰出人才,甚至还成不了各省市、各行业的职场状元。
不是吗?据《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披露,恢复高考30多年来,高考状元新鲜出炉时“曝光率”极高,引得各路英豪都对他们顶礼膜拜;但毕业之后随着状元光环的逐渐褪色,其“能见度”却越来越低,直至完全淡出人们的视线,其职业成就也远低于“社会预期”。有人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这30多年来全国各省文理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更不要说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师巨匠了。
说到诺贝尔奖,不禁想起,几年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率一批西方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华讲学,当有人问到他们当中有没有“高考状元”时,杨振宁先生笑道:“按照中国的高考标准,我们都是差生,在中学里,都排在十名以后。” 杨先生的话不乏幽默的成分,但充分揭示了一个真理:“高分”并不完全等同于“高能”。近年来深受社会诟病的“高分低能现象”,正是中国式应试教育的世纪悲哀,如果不及时改弦易张,将继续毁掉一代又一代祖国的花朵,最终将葬送掉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这不是朱清时危言耸听,而是一代有识之士的共同忧虑。其实早在朱校长之前钱学森就向温家宝提出了著名的世纪之问。钱老感慨地说: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老所说的杰出人才,指的一定不是被我们年年热捧的高考状元!从钱学森之问到朱清时之忧,从高考状元的沉浮到高等教育的兴衰,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弊端,也看到振兴教育的出路与希望。兴利除弊,让我们从重塑高考状元,善待高考状元开始吧。
下一篇:大中国地区两岸四地大学百强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