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改变命运遭遇现实挑战
多年来,人们对“读书无用论”和“读书有用论”争执不休。每当就业低起薪、大学毕业生工资不如农民工之类的报道出炉,“读书无用论”的声音就会四起。某种程度上说,抱持“读书无用论”者其实更多的是因为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自我难以理解或难以改变而对读书(或教育、知识、学习),主观上持有一系列否定态度和观点。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年来,“读书无用论”越来越朝着主流民意发展。据《中国青年报》12月14日报道,9年前,农民工韩培印的儿子考上大学,他坚信儿子用不了多久就会“出人头地”。为了供儿子上学,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当儿子大学毕业,韩培印发现儿子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自己。韩培印感叹道,“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
农民工韩培印的感叹,显然是因为对目标与现实悬殊的直接感受。对此,有人会认为“工资低不等于读书无用”,不能以一个人工资的高低来衡量读书是否有用。可是,我们又不得不问,“读书有用论”的现实基础到底在哪里?难道只是在那些虚无的人文理想,或者无法维持生计的空洞人生概念里?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清贫如水直至孤寂到死,留下的除了悲叹,还有什么?
我们需要看到,当今的教育体制存在诸多弊端,所培养的学生要么缺乏创新能力,要么就是不能与社会需求实现很好的对接,这使得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付出了巨大的投入,却难以获得应有的回报。最为明显的就是,在同样的竞争环境下,他们不仅比不过从职业技术学校出来的学生,更比不过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农民工,就业遭遇重重困难,收入更是不值一提。
我们还需要看到,在整个社会层面,缺少一种尊重知识、合理运用人才的环境。即使满腹经纶、能力超群,也难免要遭遇“拼X”的尴尬,想要用知识改变命运并非易事。同样,在寻求上升通道时,更会面临重重阻挠,比如固化的利益群体。再加上,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合理,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以及读书成本越来越昂贵,都在动摇着“读书有用论”的基石。
就此而言,如果不能充分重视民意诉求,不能夯实“读书有用论”的现实基础,“读书无用论”便极有可能取代主流民意。笔者认为,当务之急,除了加快改革教育体制,让充满活力的教育环境培育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还需要构建良性的社会环境,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让知识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更要让拥有知识的人才有更广阔的上升空间。
上一篇:有病校车为何不治?